|  巾帼文明岗

您的位置:首页 > 巾帼文明岗 > 巾帼动态

巾帼优秀班主任系列:王卫-润物无声,诲人不倦

时间:2022-11-23 来源:王楠

三寸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寸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玉壶存冰心,朱笔写诗魂。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寄望后来者,成功报师尊”。自古以来,尊师重教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人民教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火炬手"。

1669031233478970.jpg

王卫老师担任班主任四年有余,工作能力极强,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管理班级方法得当,深受同学喜爱。在四年班主任工作中,曾荣获: 

1.2017年宁波大学胡岚优秀博士基金称号;

2.2018年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优秀班主任;

3.2018年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卓越奖一等奖;

4.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2019届、2020届、2021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

5.2019年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优秀党员;

6.2019年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选;

7.2020年获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青年优秀人才”;

8.2020年获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公牛青年学者”、“公牛优秀博士”;

9.2021年慈溪市上林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

10.2021年获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二等奖,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11.2021年获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宁波大学优秀班主任;

    12.2021年指导学生荣获2021年浙江省化学竞赛二等奖;

1669031262651829.jpg


 作为一位班主任,王卫老师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在平日里她悄悄地关注着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情况并时常通过谈话来解决他们的困难;王老师深知一位好的班主任对一个班级的推动作用有多大,在平常她是一位老朋友而在班级里她是一位严肃认真的老师以自己行为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她也会了解学生对任课老师教学进度的想法并进行反馈与建议,推动老师与学生的双赢。

自2017年9月以来,王卫老师一直担任应用化学专业班主任,王老师以其人格魅力感染着学生,在班主任工作当中,她把学生当做自己的亲人,把学生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学生打一个电话,捎一个口信,她便放下手头的工作,尽力帮忙解决。她随时注意学生的思想变化,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王卫老师对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很了解。和王老师讲话让学生感觉很轻松,她就像一位老朋友,总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思考、分析每一件事,每次谈话都能让学生收获颇多,所以学生有什么事都愿意和她分享。

王卫老师积极发挥班主任的骨干示范作用,协调任课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同时关注年轻班主任的成长,热心指导年轻班主任开展工作,在培育优秀学生和年轻班主任教师上成绩显著。王老师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全面发展,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为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她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密切关注学生的异常表现,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为学生提供学习的一片“蓝天”。

   一个班的学风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巨大,拥有好的学风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因此王卫老师十分注重班级的学风建设。当然学风建设离不开班干部的辅助,班主任要选择一些有自制力、在学生中有影响力、品德优良的同学担任班干部。对待班干部,王卫老师经常教育他们要树立为集体服务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要求他们努力学习、以身作则、团结同学;要求他们在大胆工作的同时严格要求自己并提醒自己要注意做事的方式方法。

在班级的发展过程中,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联系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环。王卫老师很注重学生对任课老师教学速度以及方式的想法与提议。她会通过“走访调查”来收集同学对任课老师的意见并向相应的老师进行反馈解决。通过与任课老师的交流和协商来调整他们的教学方式从而解决困扰学生的课堂问题。王老师也会向各位老师询问学生的上课情况以及对学生的建议,她会通过私下交流的方式向学生传达并给予解惑。从而拉近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1669031306352159.jpg

王卫老师指导学生完成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5项宁波大学本科生SRIP项目;在2017-2021年,连续四年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设计获评优秀毕业论文。

 2021年,王卫老师所带的17级应用化学班级作为毕业班,考上研究生共9人,继续深造升学率为16%;参加国家基层项目(西部计划)2位同学,毕业生签约率在2021.08.31前达到98%,就业对口率接近90%。同年指导学生参加第十二届大学生化学竞赛成功获得二等奖。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王卫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教育着同学们,也用自己的方式给同学们带去了成长道路上的曙光。





Copyright © 1999-2022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材料化学学院